为了充分发挥整合资源的优势,达到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标准,并通过3~5年探索性建设工作,使实验室达到国内一流的农业气象研究中心、学科发展支撑平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将以“开放、竞争、联合、流动”作为指导方针,从组织形式、管理机制、合作开放等方面进行重点建设,使实验室能高效运转,早出成果,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和拳头产品。解决我国和江苏农业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同时探索出一条新型实验室建设的路子,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江苏省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1.实验室整体建设
为了使实验室能在规定时间内有条不紊地建设好,实验室整体建设已纳入实验室依托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根据到帐经费情况和预算开支,分年度按人才引进与培养、急需科研设备购置、各研究方向分实验室建设、科研与实验环境改造、博士后科研与开放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校外产学研基地建设等逐项实施。通过5年一个完整周期的建设能使实验室在科技队伍、软硬件装备、科研环境、高级别支撑项目、高水平成果产出、人才培养、学术知名度等多方面奠定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地位,在某些研究方向确立在国际国内的独特优势地位。
2.实验室团队组建
(1)研究队伍组成
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原有队伍为基础,重组和吸纳我校其他相关实验室和实验基地的骨干科研力量,建立一支以资深科学家为学术研究指导者、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的、富有创造力的科学研究群体。实验室人员由固定在编、固定非在编、客座流动人员组成。现校级实验室的成员、相关基地和实验室的骨干研究人员作为“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的固定在编人员,其他研究人员以固定非在编身份、客座流动人员身份进入实验室,固定在编人员与固定非在编人员享有相同的工作条件、待遇和权利,同时承担相同的义务,实行统一考核和滚动。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实验室发放一定数量的科研奖励。鼓励其他研究人员自带项目,以客座流动人员进入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特别是从事交叉性、探索性研究,实验室将给予一定数量的经费支持。
实验室计划队伍规模:固定在编人员35人(含学术科研秘书1名、行政管理1名和技术支撑人员4名),固定非在编人员15人,客座流动人员10人。
(2)研究机构组成
“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下设4个研究室、1个办公室和1个计算机网络室,4个研究室为:
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定量影响和指标研究室
作物长势与产量监测、预测研究室
气象与农业防灾减灾研究室
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室
每个研究室有一个或几个研究小组、研究团队、学术梯队组成,主要从事学术交流、项目组织工作,不承担任何行政职能。
3.实验室管理机制
实验室在校重点实验室领导小组领导下,实行主任负责制,业务上接受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指导。实验室主任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国内一流科学家担任,实行任期制、目标责任制与年薪制,全面负责实验室的日常运行和管理工作,任期四年。实验室设立副主任2名,由实验室主任与主管部门商讨聘任。
实验室管理层次主要有实验室领导小组、学术委员会、主任工作委员会等组成。
校重点实验室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负责教学、科研和后勤工作的校级领导、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等组成。领导小组是实验室的决策和监督机构,负责实验室主任的招聘,协调实验室的人才、经费和设备资源的投入和组合,审定和监督实验室年度建设计划、工作计划、相关政策。
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农业气象学科及相关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组成,任期四年。主要负责审议实验室学术方向、研究内容以及战略发展规划;审议实验室年度研究工作计划、考核各研究群体或小组的研究工作;审定实验室开放和合作交流课题,评估和考核开放课题完成情况,定期修改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主任工作委员会:由实验室主任、副主任、各研究室主任、骨干研究人员代表、学术秘书等组成,任期四年。实验室主任兼任工作委员会主任。主要负责实验室总体发展规划、年度研究计划的制定;学术方向与研究内容的建议;人员调配计划、经费分配方案、重大活动计划的制定;各研究机构的协调;审核各机构的研究内容、考核研究成果,制定各种管理、考核和合作办法。下设管理办公室,负责实验室的日常行政和科研管理工作。
4.实验室运行机制
研究小组:根据实验室的总体发展计划,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审定研究方向和内容,建立研究小组,进入相应的研究机构。每个研究小组确定一个首席专家。首席专家负责定期召集研究小组成员进行学术交流、制定研究计划、进行课题申请的预审和课题结题的预验收,探讨合作申请科研课题具体实施方案。
联合申请科研课题:鼓励各研究室和基地积极申请各类科研项目,重大项目申请可由实验室统一组织。
学术交流:积极为实验室成员进行学术报告提供条件和便利,每年主办一次相关学术方向的研讨会,同时编制不定期的实验室学术研究通讯。
设备资源共享:对现有各类设备实行资源共享,实验室成员可以自由申请使用。
科研场所:实验室将提供固定在编人员、客座流动人员、50%固定非在编人员的工作空间。
奖励机制:实验室在提供宽松科研条件的同时,对科研成果进行奖励。
5.实验室开放交流机制
实验室将通过流动进一步改善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积极协助进入实验室工作的年轻科技人员的继续深造学习和访问研究。同时加大实验室开放的力度,努力创造条件吸引高层次科学家来实验室工作。实验室将以联合申请课题、客座教授互聘与科学家互访等方式与国内有关气象科研、业务部门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积极组织联合申请和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向国内外学者、海外学子提供访问、讲学和科研基地,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创新氛围,跟踪国际学科动态。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基础研究的特长,为气象教学、科研和业务部门的在职人员提供研究和进修平台。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面向高年级本科生,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吸收部分优秀高年级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进行初步科学研究锻炼,为后备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6.实验室经费管理机制
实验室的建设经费和设备费将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提供,开放运行经费由江苏省教育厅和学校共同承担。实验室统一管理专项科研经费,具体由实验室工作委员会进行财务预算与决算。主任工作委员会进行建设经费的统一管理,运行费和自筹经费由实验室工作委员会管理,实行固定人员积分奖励制度、实验室研究人员奖励制度和研究生奖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