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定量影响与指标研究方向带头人:申双和

男,1957年8月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本科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农业气象专业,获理学学士,1990年在南京气象学院获农业气象学专业硕士学,2003年在南京气象学院获气象学博士学位。1997年5~7月赴以色列应用气象培训中心学习,2001年9月~2002年9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事高级访问研究。现任中国气象学会第26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全国农业气象与生态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气象学会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农业气象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曾指导7名博士生和30多名硕士生。主要研究领域有农田土壤水分模拟与预测、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等。近几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留学基金委科研项目1项、中国气象局青年基金1项、江苏省青蓝工程333工程资助项目各1项,作为主要参加者参与中加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课题负责人)2项、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1项、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1项。在《Science  in China (D)》、《气象学报》、《植物生态学报》、《农业工程学报》、《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SPIE》等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10多篇。先后获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二等奖、江苏省气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多次,获南京市政府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是江苏省普通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苏省333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并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优秀专业建设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学名师,主要代表性成果为:区域水稻ENVISAT  ASAR遥感估产技术(SCI收录的中国科学D辑论文)、中国蒸发量的时空变化及其成因研究(气象学报和SCIE收录的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论文)等。
(2)作物长势与产量的气象监测、预测研究方向带头人:景元书
男,1968年11月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9月至1990年6月在南京气象学院农业气象专业攻读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9月至1993年6月在南京气象学院农业气象专业攻读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9月至2004年10月在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攻读土壤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气象学会农业气象与生态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气象学会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气象综合观测、农业气象产量预报等。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1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子项目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第二完成人)、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江苏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主持)、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项目1项(主持)、浙江省气象局项目1项(主持)。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包括SCI收录论文2篇,ISTP收录论文1篇,国内核心期刊以上论文30多篇。曾获南京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荣获2005年度  “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称号。主要代表性成果:南方红壤流域低丘坡地水文动力学研究SCI收录论文1篇、权威刊物论文1篇、农业植物产量预报模型研究(核心期刊论文3篇)等。
(3)气象与农业防灾减灾方向带头人:包云轩
男,1963年9月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9月至1998年6月在南京气象学院农业气象专业攻读理学硕士学位,2001年9月至2005年12月在南京农业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攻读农学博士学位。现任农业部全国病虫测报专家组成员、江苏省气象学会理事、江苏省气象学会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同行评议专家、江苏省农业信息高技术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气象与农业防灾减灾、病虫害监测与灾变预警、农业遥感与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先后主持或参加过国际合作、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12项,其中包括中英科技合作项目2项(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研)、国家“攀登计划”项目1项(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主研2项,主持完成1项)、国家“973”二级子项目1项(第二完成人)、国家“948”项目2项(均为第二完成人)、江苏省高技术项目1项(第二完成人)、长三角区域协作项目1项(主研)。目前在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子项目2项、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1项,在研参加国家“973”二级子项目1项(第一参加者)、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1项。曾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篇、中文权威期刊论文8篇、核心期刊论文20多篇。获国家软件著作权1项(第一完成人),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十三完成人),获“首届江苏青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1项(独立完成人)。主编国家通用教材4部,获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奖1项(主编)。主要代表性成果:水稻“两迁害虫”的气象监测与预警(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基于RS和GIS的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研究。
(4)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方向带头人:娄运生
男,1968年8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9月至1990年6月在河南农业大学农业资源环境专业攻读农学学士学位;1992年9月至1995年6月在河南农业大学土壤学专业攻读农学硕士学位;1995年9月至1998年6月在浙江大学植物营养学专业攻读农学博士学位;1998年9月至2000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及红壤生态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内容为我国东部陆地生态系统碳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全球变化作用机理;2004年11月至2006年11月,受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在日本国立千叶大学和国立农业环境技术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内容为FACE条件下稻田甲烷排放研究。现为江苏省  “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土壤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7项,其中包括:国际科学基金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主持,在研)、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在研)、中科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项目1项(主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项目1项(主持,在研)、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项(主持,在研)、日本学术振兴会项目1项(主持)。曾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篇,EI收录论文1篇,中文核心期刊以上论文10篇。主要代表性成果:CO2浓度升高对水稻田CH4排放影响及其机制研究(SCI收录论文3篇)、UV-B辐射增强对大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SCI收录论文2篇)等。
(5)作物长势与产量的气象监测、预测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杨再强
男,1967年5月生,教授,硕士生导师。1985年9月至1989年6月在四川农业大学林学系林业专业攻读农学学士学位,1995年9月至1998年6月在西南农业大学植物生理专业攻读农学硕士学位,2004年9月至2007年10月在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观赏园艺专业攻读农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小气候与设施环境、园艺作物生长模拟与生产决策。主持项目:公益性行业(气象)专项东北地区设施农业生产专业天气预报技术研究(GYHY201206050)(字项目负责)、宁波市社会发展项目(2011C50020)有效改善农业大棚栽培中小气候环境的研究与预报服务模式的开发(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075087)  不同光质对设施切花菊品质影响机理及模拟研究(主持);公益性行业(气象)专项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及防御关键技术研究(GYHY201006028)(子项目负责人);江苏省科技支撑项目(社会发展),江苏省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技术的研究(BE2010734)(主持);公益性行业(气象)专项设施农业及特色农产品气象保障关键技术研究(GYHY200906023)(子项目负责人);浙江慈溪市气象局科研项目“设施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及环境决策系统研究”(主持);中国气象局干旱气象基金西北地区日光温室小气候形成机理及模拟研究(IAM200901)(主持);四川省教育厅自然基金项目攀西地区油橄榄生长模拟模型的研究(主持);四川省科技厅自然基金应用基础重点项目攀西干热河谷退耕还林优质高效经营模式的研究(主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科研基金项目温室甜椒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的模拟模型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771262)基于作物与小气候模型的温室气候控制目标优化系统的研究(参加);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项目(项目编号2006AA10Z218)温室主要果菜作物生长发育数字模拟模型系统研究(参加);上海市科技兴农四新项目(沪农科推字2003 第1-2-1  号)菊花反季节栽培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的研究工作(参加)  。已经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温室小气候预报模型系统软件V1.0(2010),登记号,2010SR067649;设施杨梅环境调控系统(YMJC1.0,2011),登记号,2011SR002543;江苏省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系统(JSADS  V1.0,2011), 登记号,2011SR029099;发表论文70余篇;
 
(6)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定量影响与指标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刘寿东
男,1963年4月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农业气象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获得应用气象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农业气象、生态环境气象。曾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10多项,其中包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在研)、参加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主持国家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子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主要代表性成果:天然牧草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信息技术在主要气象灾害减灾中的应用研究(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晋冀蒙半干旱农牧区三项农业气象技术试验(河北省政府 科技进步三等奖)
(7)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方向学术带头人:吴洪生
男,1964年5月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3年9月至1987年6月在南京农业大学土壤化学专业攻读农学学士学位;1987年9月至1990年6月在南京农业大学土壤学专业攻读农学硕士学位;2005年9月至2008年12月在南京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专业攻读农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营养学、农业生态环境等。曾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1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973”项目1项(主要参加者)、国家“863”项目1项(主要参加者)、国家“948”项目1项(主要参加者)、农业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主要参加者)、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1项(第一参加者)、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1项(主持)。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包括第一作者SCI收录论文11篇;以第一完成人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8项。获江苏省2009年优秀博士论文、第八届南京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主要代表性成果有:西瓜连作土传枯萎病微生物生态学产生机理及生物防治、镰刀菌酸对西瓜苗根叶生理功能的影响、微生物生态调理剂及应用等。
(8)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方向海外兼职学术带头人:陈镜明
男,1956年7月生,1982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农业气象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3~1986年在英国里丁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获气象学硕士、博士学位,1989~1991年在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1~1993  年在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任助教,1994~2000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大学任副教授,1997~2000年任加拿大遥感中心研究员,2000年至今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终身教授。现为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理系首席教授、中国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海外院长、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定量遥感、地球生态环境、全球气候变化。曾在加拿大、美国等国家主持重大科研项目10多项、以主要成员参加20多项;发表高影响因子的SCI收录论文16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43篇),被引用次数达3000多次。主要学术成就和代表性成果有:用于卫星图像处理的  4-尺度模式、高光谱5尺度模式、观测叶面积指数和光合有效辐射(fPAR)的光学仪器TRAC、首次提出计算光合作用的空间和时间转换方法并建立了BEPS模型、领导开发了大型的以遥感为基础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INTEC、领导开发了分布式水文与生态系统碳循环耦合模型、领导实现了生态系统模型与全球环流模型的耦合。
(9)作物长势与产量的气象监测、预测研究方向海外兼职学术带头人:李旭辉
男,1963年6月生,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现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1992年获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土壤学博士学位,1994年进入美国耶鲁大学任教,2002年被批准为耶鲁大学终身教授。现任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学院全球变化事务主任,国际农业气象界最高权威刊物《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全球主编,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曾任美国气象学会农林气象学分会主席,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学院博士学部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业气象、森林生态学、林业科学与管理、生态系统碳循环、全球变化和气候变暖等。长期从事农林生态学、微气象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主要有植被与大气边界层的相互作用、陆地生态系统碳蓄积、森林生态系统能量、水分和痕量气体的交换、边界层气象学、微气象仪器研发、遥感等。近5年来主持或合作主持了10多项重大科学研究项目,总经费逾240万美元。先后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3部,论文被引用次数达2000多次,2010年在Science上发表重要学术论文,曾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担任会议主席,并做大会特邀报告,他的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他提出的从物质守恒和连续方程中推导计算标量物质的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微气象学能量流理论和计算方法被国际同行称为“李氏方法(Lee  procedure)”,目前,这种方法正在全球生态系统通量研究(特别是EuroFlux和AmeriFlux网络研究组)中得到广泛应用。李旭辉教授是世界知名的科学家,由于他的杰出成就,1996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CAREER奖,2003年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杰出青年科学家奖。2005年任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LBA项目小组成员,2006年任美国能源部国家气候变化研究所专家小组成员。2001年至今担任中国科学院客座教授,2004年至今担任Ameriflux科学团队顾问委员会成员,2007年至今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客座教授,2009年至今任清华大学地球科学创新学术指导委员会成员,2010年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推荐为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引进人才、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人才引进与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现为本校农业气象学研究方向兼职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