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酷暑,我们坚守在农业气象科研第一线

发布者:徐春芳发布时间:2017-09-08浏览次数:1492

  •         2017年度的高温天气终于落幕,暑假期间扑面而来的热气让人感到窒息,但应用气象学人并没有因为热浪而停下科研的脚步,他们在骄阳下坚守自己岗位,用热情保证了科研的质量和进度,用汗水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         7月16日13:00,稻田内气温接近40℃,江晓东老师带领学生华梦飞、姜琳琳、梁金晨、孙浩等同学正在学校农业气象试验站的水稻田中进行水稻光谱、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的联合观测,尽管头顶太阳毒辣、身处闷热的稻田中,他们仍然有条不紊地操作仪器,进行着各项观测。他们参与的是我校申双和教授主持的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水稻对高温发生发展过程的响应机制及应对技术研究”,在整个暑假期间,他们一直在为我国的农业气象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  

  • 稻田农业气象观测

  •         7月23日,最高气温40℃,在不足4平米的大气成分观测室内,翟晓瑶正在更换空气滤膜,这是大气中有机和黑碳气溶胶成分的观测工作的一部分,这个暑假她都在为解析城市地区有机和黑碳气溶胶的来源问题提供第一手观测资料。该项观测是重点实验室章炎麟团队的研究内容之一,该研究得到了国家基金委、中科院青年项目的资助。

  •  

  • 更换滤膜

  •         7月18日~8月3日,安徽全椒,在张弥老师的带领下,赵佳玉、谢成玉、张秀芳等10余名研究生在一处大型养殖鱼塘开展小型水体水汽同位素特征及CH4排放通量观测。在夏季野外实验的黄金季节里,学生们顶烈日、冒酷暑,坚持每天准时的采样观测,为明确夏季高温及生物活动旺盛时期小型水体水分循环及温室气体排放特征,提供了第一手的宝贵数据,这也是准确评价小型水体水分循环特征及估算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重要基础。

  •  

  • 仪器按照调试

  •         8月2日,扬州共青团农场,重点实验室胡凝老师正在陪同来自中国农科院、广东农科院和海南大学来的专家考察试验田。胡老师承担的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转基因水稻环境安全评价技术”的子课题,尽管身怀六甲,但胡老师仍然没有放下科研,整个暑假期间,她的团队在镇江共青团农场租用的水稻田100多亩稻田中布设了自动气象站、涡相关系统、花粉捕捉仪等仪器设备,研究水稻花粉扩散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为农业部制定转基因水稻的有效隔离距离提供理论依据。

  • 试验现场考察

  •         正是有了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不懈的努力奋斗,才使得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保持了鲜明的特色和显著的优势。重点实验室所支撑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专业已经连续16年全国排名第一,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苏省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是全国应用气象学专业国家教学质量标准制定单位。

  •         近五年来,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重点实验室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取得我校第一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承担了我校第一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基于国家气象站网的转基因玉米基因飘流生态风险评估系统”,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12项,年均科研经费约1000万元,产生了较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为学校发展做出了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