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气天地广,实践出新知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9-10浏览次数:539

  •         为了更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刚刚过去的暑假期间,重点实验室业派出3名专业教师,带领了3个本科生科研实践小分队,开展了2017年度农业气象校外(野外)实习实践考察。

  •         7月15日-8月15日,包云轩教授带领“苏州地区生态气象环境综合监测与评价”实习实践小组来到昆山市气象局和吴江市气象局进行了实习实践考察。在昆山气象局,科研实践小分队完成了三部分工作:(1)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昆山市的降水特征进行分析,得出近8年昆山市降水变化规律并分析了成因;(2)通过统计近十年来昆山各个自动站的降水数据,求解得出各个自动站的基于皮尔逊Ⅲ型分布、耿贝尔分布、指数分布和高斯-牛顿法的暴雨强度公式和基于芝加哥雨型设计法的暴雨雨型。(3)完成了对昆山市的生态环境的评价报告。在吴江气象局,科研实践小分队对吴江区18个站点的气象数据进行了数据质量控制,制作了吴江区温、压、湿、风等数据的GIS图,对吴江区的气候适宜度进行了评价,同时根据吴江区环境监测站的数据对吴江区的空气质量进行了评估。

  • 学生在气象台内进行数据分析工作

  •         8月1日至7日,安徽官渡大气环境试验基地,在副热带高压与“纳沙”和“海棠”双台风的较量下,高温酷暑与暴雨大风轮番登场。王伟老师带领着宗莲、张琦渝、张煜娴、王思雨、殷进和徐孝泽6名本科生开展了小型水体温室气体通量的多方法观测对比研究。6名本科生全程参与试验设计、仪器架设、野外观测、数据采集和室内分析,并进行数据分析、科技制图和报告撰写,旨在利用多种方法(箱式法、水平衡法和涡度相关法)调查长江中下游典型小型水体与大气之间的温室气体(CO2和CH4)交换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

  • 学生在进行温室气体采样与分析

  •         8月12日-17日,在江苏南京永丰农业气象试验站,江晓东老师带领着梁文毅、孙浩、宗莲、陈东旭、史建博等5名本科生和梁金晨和华梦飞两名研究生开展了主题为“稻田温度场分布对水稻冠层反射光谱特性影响”的野外科研实习实践观测。科研实践小分队利用ASD FieldSpec® 3便携式地物光谱仪、Kestrel NK-4500 手持式气象站、HOBO U23-002温湿度记录仪、Konica Minolta SPAD-502叶绿素仪、LI-2000叶面积仪等仪器对面积为10亩的稻田的不同位置的温度、湿度、风速、水稻冠层反射光谱、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生物量、群体密度等指标进行同步观测,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学生们了解稻田温度场分布特征以及水稻冠层反射光谱和植被指数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温度场之间与植被指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 学生在稻田进行农业气象观测

  •         3个科研实践小分队的同学通过利用先进的现代化观测仪器和研究手段,结合应用气象学专业知识,对湖泊、农田、湿地进行野外科学考察,收集和分析考察地区的气候、植被、土壤等要素的资料与数据,掌握野外应用气象观测的方法和步骤,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专业兴趣得到了增强,职业素养得到了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