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刘树华教授做学术报告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4-01浏览次数:554

      

    2012年3月27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刘树华教授在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会议室做学术报告,介绍了他近期的研究工作及成果,学术报告题目为:陆面过程-卫星遥感与灾害性天气。刘树华教授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大气科学系副系主任。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大气物理专业与大气环境专业。主要从事大气边界层物理、大气湍流、大气环境、环境生态学、微气象学、全球变化与区域气候演变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兼任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委员会(CNC-IGBP)水循环生物学计划(JWP)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空气动力学会风工程和工业空气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气象学会软科学专业委员会、科学普及专业委员会、涂长望奖委员会委员及教育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实验室兼职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应用生态学报》编委等;国家“973”项目评审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中国科学院创新项目、国家社会公益性科研专项基金项目等评审专家。

    在学术报告中,刘教授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陆面过程研究进展,首先分析了陆面过程研究对生态和水文过程、陆气相互作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改进的重要意义,接着借助地球能量平衡方程介绍了陆面过程观测研究的方法;然后阐述了陆面过程模式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各模式的长处和不足及应用条件,着重介绍了一个改进的陆气相互作用模式(MLAIM)及其在我国西部的应用情况;二是陆面过程模式与遥感相结合的问题,分析了陆面模式中的遥感参数问题,指出遥感能提供区域面资料为陆面过程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并根据研究课题“草原陆面过程观测与遥感研究”对遥感在陆面过程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三是长江流域旱涝急转灾害性天气成因,首先分析了长江流域干旱性、洪涝性灾害天气的成因,然后对旱涝急转灾害性天气进行了定义并分析了其天气成因,最后对全球气候变化与灾害性天气成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此外,老师及同学们与刘教授讨论和交流了陆面模式与遥感相结合过程中的尺度转化、三峡大坝与下游气候的关系等问题。  (高玉芳撰稿,胡凝摄影)